岳西县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 院感防控100条
一、制定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开展风险评估,加强督查、逐项整改
1、制定新冠肺炎院感防控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并监督实施,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2、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发现疑似新冠感染患者或疑似感染暴发时应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及时规范报告处置。
3、建立分层分级院感督查制度,有督查目的、督查细则、督查频次等,每周完成一次全覆盖督查。
4、建立督查整改台账,有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及整改情况。
二、持续开展全员感染防控培训及应急演练
5、制定全员感染防控培训制度或方案。
6、开展有针对性、持续,有效的培训,培训内容、对象应覆盖全体医护人员以及管理、安保、后勤(包括外包服务)和陪护人员等,有培训及考核记录。
7、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演练。
三、加强通风
8、加强通风系统管理,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要立即停用集中通风系统并进行终末消毒,采取安全替代措施保证室温。
9、加强门急诊、病房等公共区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四、切实落实标准预防,规范职业防护,建立行为屏障
10、切实落实标准预防各项措施,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暴露风险差异,选择不同的防护级别,制定符合本单位医务人员科学防护的制度或指引。
11、医护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同岗位人员熟知本岗位防护级别,正确选用防护用品、避免过度防护或防护不到位。
12、佩戴外科口罩应注意用两手指按压口罩上的金属片,口罩紧贴面部,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13、摘取口罩时不应接触口罩前面,捏住系带摘下口罩并放入医疗垃圾桶。
14、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气密性检查,不应有漏气。
15、穿防护服顺序: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
16、脱防护服应注意由上向下边卷边脱,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
17、严格执行手卫生,牢记“内、外、夹、弓、大、力、腕”,谨记5个手卫生时刻。
18、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脱手套后应及时洗手。
19、正确实施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五、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20、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日两次做好体温及健康登记工作。
21、对在发热门诊、急诊等高风险科室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态势和防控需要开展相应频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
22、县域外返岳工作人员做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
23、严禁医务人员在污染区饮水、就餐,避免无防护条件下交谈。
24、医务人员尽量减少社交聚集,保证安全。
25、严控人员聚集,不在狭小封闭空间召开多人参加的会议。
26、严控集体用餐,落实分时段就餐,加大就餐座位间距,避免面对面就餐,就餐时应尽量避免交谈交流。
六、加强清洁消毒管理
27、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管理,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28、科学合理进行诊疗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严格终末消毒。
29、办公室、会议室等低度风险区域保持清洁,每日清洁1次,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30、普通病区、门诊科室等中度风险区域环境应达到卫生级别,每日清洁消毒2次,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数总数<10CFU/cm2。
31、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等高度风险区域环境应达到消毒级别,每日清洁消毒>2次,要求达到符合GB15982要求。
32、加强隔离病区、人员密集场所、高频接触点、医疗废物处置区域表面的清洁与消毒频次。
33、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PCR室等重点部门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
34、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
35、住院患者、急诊室留观患者医用织物应一人一套一更换。
36、医用织物洗涤运输应专车专用,洁污分开。
37、保洁或消毒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服等。
七、加强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
38、医疗废物按照要求分类收集、运输、存放。
39、医疗废物由医院专人、定时、定线、使用密封容器进行收集、运送,不污染环境。
40、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41、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内容完善,登记资料齐全。
42、医疗污水管理规范。
八、把好“入口关”,实行单通道
43、坚持“内外同防”“人物同防”“医、患同防”。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实行单通道。
44、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人员“三必查一询问”,必查健康码、体温、口罩佩戴情况,对有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必须详细询问。
45、开通健康码绿色通道,针对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群体,工作人员帮助查询健康码或填写纸质版流行病学调查表。
九、完善预约诊疗和预检分诊
46、实行预约挂号,提倡非急诊患者预约诊疗,实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和预约治疗,设置充足的等候区域。
47、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预约挂号时应提示患者就诊时如实告知流行病学史,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及时、就近前往发热门诊进行排查。
48、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位置醒目,标识清楚,防护物资配备充足,手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消毒登记规范。
49、预检分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午间、晚间可设置在急诊科。
50、落实首诊负责制,压实出诊医师对患者有关新冠肺炎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的问诊责任。
51、非就诊当天进行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应由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再次询问流行病学史。
52、对于发热患者,安排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53、及时更新中高风险区域,通过多种途径动态更新中高风险区域,医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中高风险区城,有针对性地开展排查。
54、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对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病例的监测。
十、加强门急诊管理
55、开展就诊患者健康宣教。
56、完善手卫生设备。加强门诊、急诊候诊大厅以及诊室的手卫生设施配备,强化手卫生管理。
57、引导按时段就诊。保持间隔一米社交距离,防人员聚集,规范佩戴口罩。
58、就诊时严格落实一医一患一室。
59、门急诊核酸采样点规范设置。
60、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单间应急抢救室或区域。
61、急诊留观患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十一、强化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
62、设立醒目发热门诊告示,内容应包括接诊范围、发热门诊位置,行走路线及注意事项等。
63、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三区划分清晰,有醒目标识,有物理隔断,无交叉。
64、设立候诊区,可容纳最大就诊量。
65、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至少设置2间诊室及1间备用诊室,。
66、至少设置1间隔离留观室,且为单人间,有设置独立的卫生间,隔离留观室的数量应当依据传染病疫情防控需要和发热门诊诊疗量确定,建议二级医院隔离留观室不少于10间,并根据疫情变化进行调整。
67、设置诊疗工作区与辅助功能区,包括预检分诊区、候诊区,诊室、隔离留观室、输液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标本采集室、污物间、卫生间、医疗废物暂存间等。
68、检验、影像检查、医疗处置和取药等在发热门诊区域或在专人引导下遵照规定的流程完成。
69、非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功能检查室或检查设备应专室(物)专区专用。若确需共用须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
70、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接诊。
71、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应检尽检”,未排除“新冠”前就地隔离不得随意离开,发热患者各项检查检验必须做到优先出结果。
72、发热患者闭环管理。
73、首选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应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
十二、加强普通病区管理
74、病区入口专人或门禁管理。
75、不在病区内接诊门诊病人。
76、规范设置过渡病室。
77、病区非必须不加床,严禁走廊内加床。
78、患者、陪护入院须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患者核酸检测结果随病历存档,陪护人员姓名要与其核酸检测报告单姓名一致。
79、非必要不探视、不陪护,鼓励视频问候等方式。
80、规范陪护证发放,一患一陪。
81、住院期间,患者、陪护不得随意离开病区。
82、加强对患者、陪护的健康监测及管理,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83、开展健康宣教,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十三、强化定点救治医院院感防控管理
84、定点救治医院在收治新冠肺炎病例时,腾空独立院区、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专门收治,实现患者闭环管理。
85、收治区域有满足条件的三区两通道、供氧、通风、供暖、污物、污水处理的设施条件,设有独立检验检查区域、设备、人流、物流有效严格管控。
86、新冠相关病例收治院区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实行闭环管理。
87、配足医疗力量,确保一线医疗力量充足,不过度劳累。
88、医务人员合理排班,合理饮食。
89、每天上下班监测体温及健康状况,定期开展核酸检测。
90、定期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全员培训,深化培训内容,加强安保、保洁等工勤人员的培训管理。
91、配备充足的院感专职人员及感控督导员,严格监督工作人员进出隔离病房的个人防护装备正确穿脱,指导做好手卫生等个人安全防护操作。
92、定点救治医院不探视、不陪护。
93、医疗废物处置规范,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收集时有效封口,喷洒1000mg/L含氯消毒剂于医疗废物袋表面或再套一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后,方可回收,标签应标注“新冠肺炎”。
十四、加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管理
94、正确选址,隔离观察点应相对独立,不得在医疗机构设置集中隔离场所。
95、合理设置三区两通道。
96、隔离房间设施和条件符合要求,要有独立房间及卫生间。
97、工作人员经培训后进驻观察点。
98、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现场消毒人员培训,确保现场消毒人员能够正确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剂配制、手卫生,规范开展消毒操作。
99、医疗废物暂存点应由专人管理,有明确警示标识,每日及时清运。
100、污水排放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